要不是我的攝影師朋友向我推薦,不明所以的戲名和海報,又沒什麼吸引人的卡司,還要是新導演作品,本身對這電影還真沒有想看的慾望。但從電影開頭大提琴彈奏的No.1 In G Major開始,眼睛就再也離不開了。 近兩年也還是努力支持著港產片,從《一念無明》,到《逆流大叔》、《非同凡響》、《翠絲》等等,伴隨著常常有人懷疑港產片就要沒落,我們卻在這些沒有槍戰沒有犯罪沒有低俗笑料的電影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然而《G殺》是比這些電影還要突出的作品。它讓我想起《踏雪尋梅》——內地來港的性工作者,非線性的敘事,強烈的影視風格。結尾處又讓我想起Birdman,那是一種想像力,電影源於生活但又超越了生活。更多人會想起日本電影《告白》,從攝影,到校園題材,再到演員的校服設計,也有人將它標榜“港版告白”。 《G殺》牽涉到的社會議題眾多,校園暴力、師生戀、性工作者、自閉症、黑警、命案……劇本內容很是豐富。豆瓣許多網友覺得導演想表達的太多,太貪心,顯得混亂,但作為一個在香港生活了四年半的人,我倒覺得這樣的“太多”是香港的一種特色。 《G殺》影視風格似是借鑑日本電影,讓我覺得從社會層面來說,兩個地區還真有許多相像。以經濟發展看來,日本和香港都是金融中心,金融行業發達,擁有光鮮亮麗的表象。但人口老齡化、貧富差距、性別歧視等等問題,分明存在,卻不常被擺上檯面。在這樣的城市生活久了,人也會變得和這地方差不多:表面看上去平靜,內心的混沌卻翻滾攪拌著。 電影的演員們也說,初次看到劇本的時候,都摸不著頭緒,每一個人物的身上都背負著不止一兩個社會議題,生活方式看似正常但其實已經扭曲到不行。的確,人物設置承載地太多了,最終的電影呈現會覺得人物被淡化,但這些設置又其實都是值得回味的。它反映著一種現實,不像我們常常看到的電影那樣,每一個角色只有一種面向。 電影是非常值得玩味,富有趣味的,唯獨在人物的部分,會覺得稍有欠缺。但無論人物,還是劇情,還是攝影、剪輯、音效,都是為電影這個整體在服務的。依照G殺的影片風格,覺得也許並不需要太涉入角色內心,現在的比例是剛好。 導演的想像力讓我欽佩。我這是第一次在電影院看戲覺得有想吐的感覺,是physically想吐...源於女主角生病的一場戲,喉嚨乾澀,於是她用花灑噴頭對準喉嚨沖洗噴灑著,以及接下來持槍的畫面,居然引起我乾咳...真是一種特殊的觀感。 導演靈活又自由地運用了電影各項要素——而非單一依賴演員表演和鏡頭coverage去完成敘事。在電影學院我們常常會學習如何講故事,但也有老師會提醒我們去思考什麼是電影這樣的命題。故事在電影中是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沒有故事的電影算不算電影?《G殺》中的故事依然重要,但大膽的風格嘗試更勝一籌。 故事的線索像一片片拼圖碎片一樣,通過剪輯,聲音和畫面的配合再黏在一起。導演和編劇從2012年開始籌備,就是想拍一個關於香港這座城的故事,也想拍一個讓觀眾不容易看透的故事。他們從香港簡稱“HKG”入手,選擇了G這個字母,將105分鐘的故事拆分成多個以G打頭的單詞去命名的小篇章。 有趣的是,買票時也正好選擇了G11號座位。 六項金像獎提名,最佳新晉導演、最佳女配角(黃璐)、最佳新演員(林善)、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剪接及最佳攝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之推薦電影;大阪亞洲電影節入選電影……且不說這些獎項會否為《G殺》帶來一些光環,更值得推薦的理由,是電影的結尾,象徵這個城市的人一樣,其實已經長大的我們,在年幼的時候,就已經死了。 |